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香港明星谈1997回归,以及1997年香港回归同胞们的心情如何表达之情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香港明星谈1997回归(1997年香港回归同胞们的心情如何表达之情)

本文目录

  1. 1997年香港回归的轶事趣闻
  2. 香港回归是谁谈下来的
  3. 1997年香港回归同胞们的心情如何表达之情
  4. 为什么香港电影在97后开始衰落

一、1997年香港回归的轶事趣闻

香港、澳门是个出新闻的地方,但有许多趣闻轶事,是出游以后才听说的。

香港本岛有一条类似北京长安街那样的主干道,取名皇后大道,这条大道是香港市区最长,也是最早的一条马路。说它长,是因它穿越市中心区,有6.44公里长;说它最早,是因它始建于1842年。刚刚强占香港的英国殖民者,为纪念英皇维多利亚女王海外扩张有功,就把这条马路命名为“女王路”。最初,这个街名是用英文命名的。此时,正值清朝道光年间,当地清朝师爷英文水平不高,误把“女王”翻译成“皇后”。以讹传讹,就把这个皇后大道的称呼沿用至今。以致游人来港,只知有皇后大道,不知其原意是“女王路”。

香港还有个街名叫“大山历亚”道,也是误传。这条马路的英文原意是“亚历山大”,为西方人心目中的英雄。英文书写顺序是从左向右写,而当时清朝书写中文的习惯是从右向左写。清朝的师爷在翻译这个街名时,就按中文的习惯译成“大山历亚”道,将错就错沿用至今。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前,英国殖民者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政府间动作频频,在港的英资金融机构也不甘寂寞。回归前不久,中国银行分行在香港中环繁华的金融区英资汇丰银行大楼附近,建起了新的中银大厦。这座大厦是著名的华人建筑师贝韦铭的杰作。大厦的整体造形酷似一把利剑,直指青天。汇丰银行高层多疑,认为中银大厦的一个“剑刃”正对着汇丰大楼不吉利。于是,就在汇丰大楼的顶端朝着中银大厦的方向,铸造一门大炮,大炮的炮口直指中银大厦。这种雕虫小技竟出自英国绅士之手,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说来也巧。“九七”回归前,香港有人受到蛊惑,撤离香港另谋生路。一时风起,香港地价大跌。此时香港首富李嘉诚先生独具慧眼,趁机在这寸土寸金的中环金融区汇丰和中银大厦之间很快建成了一座比汇丰大楼还高的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商务大楼,恰好挡住了这门大炮射击的方向,英国人只能打“隔山炮”。看来英国人昔日的“炮舰政策”如今已不管用。

香港本岛南部的浅水湾,背靠太平山,面向南海,是香港富人集中居住区,李嘉诚等香港富豪多居住在这里。据导游介绍,中国风水讲究背山面水。背山意为有靠山,且避风、安全;面水,意为前途广阔,水为财,有水则活,大吉大利。按照此说,港人认为,过去英国殖民者曾用过的总督选址就不吉利。

港府和英军司令部原来是合署办公,后来港英为了加强统治,就在香港动植物园旁边的半山腰上建起了豪华的总督府。其建在山腰上,意为傲视群雄,万民都在它的脚下。总督府面山背水,与中国人的传统风水习惯刚好相反。有些港人就开玩笑地说:“总督府的风水不好。宅面山,是死路一条;背水,是把好运都冲走了。”风水轮流转,果然应验。

旅行社为了方便大家购物,特意安排了一天自由行,这天游客餐费自理。有位朋友在当地找了位熟人给我们当向导,带我们畅游了香港动植园、总督府、驻港英司令部旧址、中环金融区等景观。中午吃饭时,我们原想到市区兰桂坊食品街尝尝香港的老字号小吃。没想到他却带我们去了一家麦当劳快餐店。他介绍说:“香港与内地不同。在内地,有钱人家的孩子才常去麦当劳就餐。在香港中餐比较贵,许多蓝领打工者午餐就常去麦当劳,因它便宜。”

进了麦当劳快餐店一看,才发现和我们同时就餐的人群中,多是些蓝领打工者和菲律宾来港打工的家政服务人员(港人称她们为“菲佣”)。见此情景,我们才知道香港与内地普通人家在饮食的认知上是有差异的。

澳门是个赌城,博彩业十分发达,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位于南湾之滨葡京大酒店。说是酒店,实为赌场。它形似鸟笼,似乎告诫人们:赌场像鸟笼,一旦钻进去,就吉凶难料。然而许多赌徒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据称,这里常有成千上万的赌徒下注试试手气。运气好的,一夜暴富;运气差的,往往血本无归。有人输得倾家荡产,就从附近的澳凼大桥纵身大海,一去不返。事实残酷,却总有人往这笼子里钻。

澳门有家饼屋店,内地游客常被带到这里购物。有趣的是,游客刚一进店就被告之:“这里的老婆饼有优惠,买五个‘老婆’,送一个‘老公’(老公饼)。”有人开玩笑地说:“你这么卖不公道,男士可就吃亏了。”售货员马上回应:“男士也不吃亏,你买五个‘老公’,我们奉送一个‘老婆’(老婆饼)。”

这么一说,店里的气氛马上活跃起来。男宾女宾一拥而上,有的买“老婆”,有的买“老公”。见此情景不得不佩服澳门人促销手段的高明,在欢笑中就把钱赚了

二、香港回归是谁谈下来的

1、1982年9月是邓小平同志和撒切尔夫人的第一次交锋,撒切尔夫人态度很强硬,一上来就说:“要保持香港的稳定,就必须由英国管治,如果中国宣布收回香港,将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和后果。”

2、小平同志的态度也很强硬,当即反驳了回去:“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整个香港岛,九龙岛。和谈不成,中方将单独行动。和谈成功,如果过渡时期香港发生了严重的波动,我们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说完之后,小平同志还讲了一句话:“如果我们愿意,今天下午我们就可以收回香港。”

3、小平同志的话一下子就打压了撒切尔夫人的嚣张气焰,她走下人民大会堂东大门台阶的时候心不在焉,还摔了一跤。中国是礼仪之邦,并没有把这一片段给流传出去。当天晚上,撒切尔夫人对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说:“他(小平同志)这个人好冷酷无情啊!”

4、在后来的香港谈判过程中,英国谈判代表也是步步为营,稍微有点空子就钻,想要获得在香港的最大利益,当时我国不仅在谈判中据理力争,在军事上也做好了准备,谈不成随时武力收回香港,对于这点,英国人也很清楚,后来撒切尔夫人还是妥协了,在中英《联合声明》上签字。

5、撒切尔夫人后来说:“协议并不是,也不可能是我们的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肯让步,而且在实力上又远远超过我们的大国打交道。”

6、1982年9月,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因香港前途问题与其进行谈判。邓小平提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

7、他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应该明确规定:中国将于1997年收回香港。”双方最后达成共识,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于1984年签署协议。

8、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香港回归

三、1997年香港回归同胞们的心情如何表达之情

这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在回归祖国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穿过这一滴泪珠。1997年7月1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门前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牌上,当大大的零字出现的那一刻,中国人民积聚心中的爱国情感喷涌而出。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灰尘中浮现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流淌着滚滚热泪。百年的耻辱终于在这最后的一分钟散尽了!百年前,清政府被迫和英国政府签定不平等的条约,将香港的统治权交给了英国。香港的同胞在这段时间内受到英国政府的欺压,许多香港同胞也无法与内地同胞见面。英国政府的行为便我感到无比的愤怒,香港本来就是中国的土地,而却被英国强行抢走了。但是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了。离开祖国百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与英国的那张发黄的条约终于撕碎。中国人民盼到了期待已久的那一天来到了。读到这儿,我感到无比的高兴。

四、为什么香港电影在97后开始衰落

97回归后,香港电影开始走向没落,真的是这样吗?这样的时间节点难免会让人产生误解,事实上从90年代中期开始,香港电影已经展现出了疲态。如果说香港电影是一种情怀,那今天他已经是过去式了,如果把香港电影看做地域发展的产业,时至今日香港电影依然是前进的。经济危机,盗版,好莱坞电影的兴起,韩国电影抢占市场,sars,本土电影票房剧降都是造成香港电影衰落的原因

香港电影的拐点,在1993年达到顶峰后,开始走下坡路,单从电影产量就开始下降了

1993年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在美国 Turner及Disney购并New Line与Miramax,二是中国电影改革的关键文件3号推出,这都推动了香港电影走向衰落

香港电影(Hong Kong Film)是华语电影的先驱者。华语电影是分割成四个地方发展的:香港电影、大陆电影、新加坡电影和台湾电影。在1997年回归之前,香港已发展成为华语世界(包括海外华人社会)以至东亚电影的制作基地之一。几十年来,香港一直是电影工业基地之一和电影出口地之一,人们把它称做“东方好莱坞”。如何走向了没落,至少有这几个原因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

从80年代开始,邵逸夫的电影公司把重心转移到了电视剧上面,这也是为什么80年代电视剧如此火爆,而电影开始减产。曾经出品过很多精品电影的邵氏,不知道是窥探到了时代的脉搏,还是后起之秀电影公司的压力,工作重心转移。

2、台湾市场的流失:台湾市场是香港电影的主要输出对象,台湾本地电影的崛起以及香港电影的泡沫化导致香港电影在台湾的影响力锐减,台湾民众的重心回归本地电影。这个理由十三少是不赞同的,在1989年开始推行一年一度的"国片制作辅导金",大力扶植本土电影,确实是在逐渐压缩外来影片,香港影片在短期内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由于台湾本身的电影基因不够,本土片很难盈利,香港电影拥有更强的明星号召力和电影卖埠价值,于是大量的台湾电影制作公司纷纷将资金输送到香港拍片,然后以'出口转内销"的方式将这些影片以港片的形式再进口到台湾上映,这就是所谓的"台产港片",所以总体而言,香港电影并未由于台湾的本土化政策而受到大的冲击,所以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3、电影人才的流失:90年代很多的香港导演以及明星前往美国好莱坞发展,导演有吴宇森、徐克、洪金宝、林岭东、袁和平、于仁泰、唐季礼等,演员有成龙、李连杰、周润发、杨紫琼等。我们必须弄清楚香港电影由繁华走向没落的转折点具体是在93年,而大导演,大明星的流失几乎都是在95年之后,举几个例子,95年成龙凭借《红番区》成功打入好莱坞,李连杰和徐克在96年合作的《黑侠》上映,这才引起了美国电影公司的关注,周润发的好莱坞**作《替身杀手》更是在98年才出现。吴宇森93年赴美国发展,直到97年才靠电影《变脸》正式在好莱坞站稳脚跟,这样的例子大家可以通过翻阅他们的履历来分析,所以十三少想指出的就是:不是由于大批名导和明星赶赴海外发展才导致香港本土电影的不景气,而是由于香港电影的萎靡让他们失去了信心这才选择走向国际,同时作为已经在本土达到事业巅峰的他们何尝不希望走向更大的舞台?

4、盗版横行:把盗版泛滥归结为香港电影市场萎缩的罪魁祸首更是无稽之谈。当时的电影制作公司大多有黑帮背景,很多的影迷朋友都应该清楚。盗版商部分是有些后台,但谁也不敢得罪电影帮幕后的老大,他们经常会换着地方偷偷出售,一段时间内也让电影发行商亏了不少。后来电影制作公司就找到了这些盗版商,二者商议在电影放映的前两周,不允许在香港本土传播盗版,电影制作公司给予盗版商一些钱作为补偿,那拍好的盗版碟怎么处理?那还不简单,抬头望去,对面就是大陆,直接派几艘走私船一船一船地运到大陆去卖。所以其实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影制作公司和盗版商是和睦相处的,有钱一起挣,他们是利益共同体,彼此之间的利益并未受到实质性的影响,所以这种说法也是不成立的。

90年代好莱坞的电影可以说已经波及了全球热爱电影的影迷,派拉蒙、华纳等一大批电影公司相应美国尼克松政府对电影业实行了一系列税收减免政策,电影产业逐渐恢复,1994年电影品质可以说是电影史上最好的一年

2000年后,无间道的出现似乎预示着香港电影的复苏,但这更像回光返照一样,内地电影市场的崛起,电影人的相继北上,香港电影的港片也不再有真正的港片的味道,香港电影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把更多的期待放在华语电影上或许是影迷的最好选择,当韩国电影,泰国电影,美国电影发展如此迅猛时候,我们应该坚定的支持华语电影的影人。

关于香港明星谈1997回归,1997年香港回归同胞们的心情如何表达之情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点赞(4)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