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香港明星说自己广东人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为什么香港好多明星是广东籍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为什么香港好多明星是广东籍
1、因为广东离香港比较近,在解放前,大陆不景气,97年前香港还是属于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属于英国海外领地,英国开始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时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当时清政府战败于1842年8月29日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
2、其实很正常,苏德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苏联红军直捣德国柏林,后德国被苏俄、美国、英国等占领,后来才恢复正常秩序,这就是战败的代价。
3、清政府战败后割地赔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坚持改革开放,直到邓小平同志,才让中国人富起来,中国也渐渐在世界有了地位。中英双方经过两年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在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权和治权。
4、简单的来说,香港、台湾之所以明星多,其实很容易理解,现在的大陆明星也不少,但那么老牌明星,成龙、张曼玉等其实也都是中国人,之所以是香港就是因为英国要比中国先发达的多,所以不少人都移民香港、澳门等地,所以那些明星是在那里出生,祖籍还是大陆。97年后香港正式回归中国,提出一国两制的政策,可能大陆不少人感觉不公平,但如果不这样,香港就算回归了中国,也无法生存,毕竟在英国的管制下生活了那么多年,使用大陆秩序生活不了,终归结低,香港,澳门还都是属于中国的。
5、说道香港不得不说说台湾,二战时期,日本将中国台湾岛占领,台湾变成日本领地,直到日本战败后,无条件投降,占领领地必须返还其国家,后又发生国共内战,蒋介石战败后到达台湾岛,这时候的台湾已经是属于中国了,但台湾政府在蒋介石的熏陶下想要独立,这也简直是可笑。
二、香港人说的粤语是和广东人说的完全一样吗
1、广东人说的粤语和香港人说的粤语是一样的。粤语于香港与澳门的官方、媒体以及社会广泛使用,语音为广州音,部分专有名称的词汇则与广州有一定差别,但不影响双方沟通,在生活上也不易察觉。
2、澳门粤语和香港粤语一样,外来语更多使用英文外来语,而葡文外来语并不多见。港澳于回归前仍有相当人数称之为广州话、广东话;回归后基本以粤语、广东话作为粤语的正式名称。
3、1949年前的香港,粤语是香港市区的主要语言。而在新界郊区,有不分则带有粤客混杂的口音,当中以锦田话为代表,但这种口音今日只在上了年纪的香港人身上找到。
4、1949年后,香港粤语出现大量音简现象,当中以鼻音消失(即n/l不分)及w拗音的消失最为显着。部份年青人把“你”[nei]和“我”念成[lei]和[ɔ]。把「国」[kwɔk]误读成「角」[kɔk],「过」[kwɔ]读成「个」[kɔ]。香港部分学者称之为「懒音」。
5、不过,1980年代之前的大众媒体依然尽力避免在电台电视节目上出现「懒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文语言学家亦对其屡加抨击,并提出「正音」活动。
6、由于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大量香港人移民到海外,海外的粤语亦受到香港粤语的影响,亦确立世界上出现标准粤语,取音与语法标准亦仍为广州话。在日常用语及新闻中亦出现诸如“劲爆”(形容事物厉害强大或形容情况鼎盛)、“碌卡”(刷卡)等港式用语。
三、香港人和广东人是不是都讲的是粤语
1、香港人和广东人都是说粤语,差别不大。
2、粤语(广东话)就是泛指广州话,其实粤语(广东话)还应包括广东省内的客家话,潮州话几种。不过因为广州是省会,后者两种语言远没有广州话影响大。
3、粤语的书面体很独特,比如“这”对应“咁”,“什么”对应“乜嘢”,“不”对应“唔”等等。香港流行杂志多喜欢用粤语音字写作,外人很难明白。
4、因为字形字音都与普通话有所不同,因此说粤语是另外的一种语种,也不为过。但粤语实际上是中国的一种方言,自然也同属汉语一系。
四、香港说的为什么是广州话
1、所找到的内容比较多请楼主耐心看
2、粤海粤语,也称粤语“广府片”,即为通常指的广府话。粤语的标准音——广州话即属于粤海片。粤海片内部差异不大,彼此一般能较流畅的通话。包括广州话、香港粤语、韶关白话、湛江白话。香港话和广州话极接近,而湛江白话与广州话相比则有一定的变化。
3、广州方言又称“广州话”,为粤语的典型代表,但广府话本身亦不断地变化发展。1949年前的广州话用词比较古雅,受北方话的影响也较少。但在最近的数十年,在中国大陆的“推广普通话”运动的影响下,近20年来广州人的北方话水平在大大提高的同时,许多地道的广州话词语在日常使用中消失。例如今天的广州人已经很少像20年前那样,用“金鱼黄”来形容“橙色”;甚至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广州话广播词也生硬地用粤语来读出北方话的词语——例如会使用:“站”而非粤语的“企”。也产生了一些如“落班”、“落课”等粤语与北方话的混合词。但这并不是生硬的照搬普通话的发音。因为粤语本身就有官话发音和白话发音两套系统。官话发音用于读文章。因此,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广播,并不是生硬的,照搬普通话的发音,而是广东话的官话读法。如果不按照官话读法的话,听众听了会感觉非常怪,而且不正式。
4、因为今天的广州、番禺及南海无论从地理还是历史上看来都联结得非常紧密——广州、番禺、南海三个地名在历史上甚至代表的都是同一个地方,所以今天广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较接近,但顺德有不少字的发音跟其他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读[nɐp]而读[niːp];“吃饭”不叫“食饭”而叫“吔[jɑːk]饭”。单是佛山市地区下面也有很多不同的方言,如石湾话、九江话、西樵话,主要是一些语音和用语的不同。[来源请求]顺德话(大良音)与广州话声调上的差异主要是粤语第四声的不同,顺德话的第四声调值是32(广州话的是21),较广州话为高。声母与广州话基本一致。韵母上与广州话不同的地方比较零散:如“事”,顺德话[sü6],广州话[si6];“咸”顺德话[hem4],广州话[ham4](注:这两个第四声音调实际上也不同)。但近年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顺德话有向广州话靠拢的趋势,尤其韵母上更是如此,如“事”发成广州话的[si6],“咸”发成[ham4](声调仍为顺德话的第四声)。(以下资料出处:作者在本地出生和生活超过50年,所述均为生活经验)其实,顺德话的使用地区也超出顺德地域,最典型的顺德话以顺德大良镇为代表,顺德境内的各个城镇均有一定的区别,其中,伦教镇以南地区至容桂镇一带语调语境与大良话差不多,北滘镇以北地域语调稍低。中山小榄,东凤,南头,黄埔,三角,民众等镇所操口音与顺德话区别不大,番禺大部分地区的口音也与顺德话差不多。顺德北滘与番禺钟村所操口音一模一样。顺德龙江与佛山禅城区祖庙街,石湾、栏石、南海平洲的口音也非常相似。另外,珠三角一带的水上人家所操蛋家话语调语音也同顺德话相似。中山的“咸水歌”,顺德的“喊四句”和“龙舟小调"均用顺德口音演唱。历史上,顺德出过不少粤剧名伶。
5、石岐话主要流行于广东中山市城区石岐以南地区,与广州话相近,但又不尽相同。对一些事物的名称或一般用语的叫法与广州话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中山石岐人完全懂得听和讲广州话,但广州人或香港人难以完全听得懂石岐话。如广州话“瞓觉”(睡觉之意),“瞓觉”一说石岐话也用,不过一般称作“寐觉”(寐此处音“眯”[mī])。石岐话形容一个人懒惰有习语“吃寐屙坐”。广州话“头先”(刚刚之意),石岐话也用,不过多称作“近”(音“紧思”[gɒn si])、“啱先”。另外石岐话在口音方面与广州话也有些不同,例如合口字没有轻唇音;广州话以声母为f的晓母字或匣母字在石岐话以h为声母,如风扇,石岐话读hung-sin;克服,石岐话读作kaak-huk
6、在1970年代末以后,因为香港电视而导致石岐话不断向广州话靠拢,许多旧有的发音与词汇用法都逐渐减少以至消亡。例如上述的合口字发音,后生开始将合口晓母字按广州话读为轻唇音,又如上述之“寐觉”使用频率越来越低,逐渐被“瞓觉”所取代。“下间”(厨房)、“银钱”(元的俗称,“两个银钱”即是两元)这些老式石岐话新一代中山人已经很少使用。
7、梧州粤语属广府片,与广州话很接近。主要分布在梧州市,平南县大安、丹竹、武林3镇,苍梧县城,贺县县城及附近。内部差异很小。以梧州话作代表,语音系统声母21个,韵母46个。
8、香港标准粤语是指香港官方、媒体,以及香港市区使用的粤语,与广州话极为接近(用词有所不同,但不影响理解)。香港新界的本地粤语以莞宝片围头话为主。
9、1949年前的香港,由于粤、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带有很浓的粤客混杂的口音(即香港客家话和香港广府话在音调和词汇相互影响)。
10、1949年后,香港口音呈现多种粤语口音并存的情况,即有上述广东粤语口音交杂使用的情况,如“事”读“树”、“处”读“恕”。
11、1980年代,香港口音开始出现大量懒音,当中以鼻音消失(即n/l不分)及w拗音的消失最为显著。部份年青人把“你”[nei]和“我”[ŋɔ]念成 [lei]和 [ɔ]。把“国”[gwɔk]误读成“角”[gɔk],“过”[gwɔ]读成“个”[gɔ]。一种讲法认为,这现象似乎与大量外地移民有关,对他们而言, n/l的发音差异不大,在大部分情况下混淆两者亦不会带来严重的沟通障碍,于是他们来港学习这种新方言时,往往舍难取易,淡化一些难以分辨的发音之差异。这亦所谓“移民理论”,这种现象在台式国语、美式英语的演化过程中,亦曾出现。另一方面,香港生活节奏快,年轻人谈话时因求急促而忽略了某些音,电视媒体亦不注重口语误读,最终导致年轻人以讹传讹。而反观广州老城区居民,吐字清晰标准,即使每日收看香港电视,亦未曾改变口音。
12、不过,1980年代之前的大众媒体依然尽力避免在电台电视节目上出现懒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文语言学家亦对懒音屡加抨击,并提出粤语正音运动,但懒音似乎已经为香港粤语的特色,在大多数大众媒体、歌手表演中,懒音更屡屡出现在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辈口中。但总体上,香港方言与广州方言仍然非常接近。
13、英语在香港比较普及,加上从前香港通常比内地较先接触外来的新事物,过去不谙英语的低下阶层会用广州话拼读日常的英语词汇,所以香港粤语的英语外来词十分普遍。例如:“地盘管工”叫“科文”(foreman)、“煞车”叫“逼力”(brake)、“轴承”叫“啤令”(bearing)、“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等等。不少老人家仍把“邮票”称作“士担”(stamp)、“保险”叫“燕梳”(insurance)等。另外,香港人对男老师及男警察称作“阿Sir”、女老师称作“Miss”。这些地道的用语可能会使外地粤语使用者不知所云。
14、有种观点认为,以现在香港流行的“懒音”作为香港标准粤语与广州话之区别标准较为合理。以有无使用“英文之广州话拼读”来区分香港标准粤语与广州话,如广州叫“地盘管工”,香港叫“科文”,而佛山译成“课文”,就会存在一个佛山标准粤语。这种划分方法从语言的角度上看是不成立的,因其发音完全相同,且用词并不排斥。其实早于香港开埠,广州已经有使用外来语,现今之外来语未必全是香港所创。
15、由于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大量香港人移民到海外,使海外的粤语亦受到香港方言的影响,在日常用语及新闻中亦出现诸如“劲爆”(急速地超越)、“碌卡”(刷卡)等港式用语[1]。
16、此外,在粤港(中港)两地的生活用语上,也时常存在用词的差别。对于同一件事物,粤港两地的中文表达上往往有不同的说法,例如:
17、冰箱雪柜在香港,“冰箱”一词也可以指雪柜内用来冷藏食物(0°C以下)的一个地方
18、阳台骑楼/露台在香港,“阳台”一词也常有使用。
19、空调冷气在香港,“空调”是一个比较文雅的字。通常在书写时使用。
20、摩托车电自行车“摩托车”一词是从英文Motorbike的音译过来的。
21、公交车巴士“巴士”一词是从英语Bus音译过来的。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