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姓吴的名人明星和韩国姓吴的男演员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姓吴的名人明星(韩国姓吴的男演员)

本文目录

  1. 姓吴的名人知多少
  2. 吴姓起源及简介 姓吴的名人有哪些
  3. 吴姓十大名人

一、姓吴的名人知多少

1、吴道子(约680-759),唐代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画史尊称“画圣”。

2、吴权(898年-944年),南汉静海军节度使之婿,公元937年杨廷艺为牙将矫公羡所杀,翌年吴权从爱州(今清化)出兵击杀矫公羡。

939年,败南汉军于白藤江,称王,建都古螺(今河内西北,红河北岸,为原唐代安南都护,即交州),从而造就越南脱离中国统治,被后世视为古代越南独立建国的重要人物。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吴权去世,享年四十七岁,在位共七年。

3、吴承恩(约1500-1582),明代淮安人,小说家。被认为是《西游记》作者。

4、吴有性(1582—1652),字又可,汉族,吴县东山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撰写成了全新的《温疫论》一书,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

他以毕生的治疫经验和体会,大胆提出“疠气”致病之学说,在世界医传染病学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因此赢得后人的广泛尊重。

5、吴昌硕(1844.8.1—1927.11.29),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

6、吴虞,学者,猛烈抨击旧礼教和儒家学说,胡适称他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

第一个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

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

第二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商朝末期,黄帝后裔古公亶父带领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定居下来。他有3个儿子: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儿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让季历做他的继承人,那样就可传给昌。太伯为了让位,与仲雍带着家眷远走南方的吴越一带,建立了吴国。

二、吴姓起源及简介 姓吴的名人有哪些

导读:吴姓在古代是戴燕王国的国姓。也是当今中国大陆的第十大姓氏。吴姓是我们当今中国百家姓当中的一个大姓,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那么,吴姓的起源是什么?吴姓氏怎么来的?历史上姓吴的名人有哪些呢?姓吴的男明星和女明星又有哪些呢?快点随万年历我了解下吴姓起源及简介吧。

吴姓的渊源由四大支组成:姜姓、吴回氏族、姚姓和姬姓。

第一支源出姜姓。黄帝时代的吴部落以驺虞为图腾,解释为吴,作为氏族之名。驺虞是一种古兽,其声音十分洪亮。吴氏族属于炎帝部落,姜姓,活跃于今陕西陇县陇山之东的姜水旁,所居之地称吴山。炎帝时代的吴权是吴氏族的首领,其后裔吴枢是黄帝的生母。炎帝和黄帝同为古羌人的两大分支,互相通婚,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夏朝时,姜姓吴氏族随夏族东迁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曾与神射手羿期比射的吴贺,是其后裔。姜姓吴氏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

第二支出自吴回氏族。黄帝的后裔颛顼,颛顼之子称,称的族人分布在今河南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舜时代先后任祝融氏,祝融氏是古代掌管火种的首领之称谓,代表着在氏族中的极高地位和权力。祝融氏黎有罪被诛,吴回继任祝融氏,吴氏族居于姜姓吴的故地。夏朝时,吴氏族沿渭水北岸东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商朝时,吴氏族一直活跃于北方,首先沿黄河而下进入河南新郑地区。后东迁到濮阳雷泽之西,最终到达山东临朐东北朝阳古城,史称王吴。商末的吴伯乃是这支吴回氏族的后裔。这支吴姓有4000多年的历中。

第三支源自姚姓。舜部落是东夷族的一支,舜接尧之位而居中原。占据古吴之地,今山西平陆吴山之旁的历山,史称有虞氏。夏禹接舜之位建立夏朝,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即今河南东部的虞城。姚姓虞国一直作为东部的重要方国而存在,商朝时国亡,子孙以吴为氏。秦末安徽宿县大泽乡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首领吴广,就是姚姓吴的后裔。这支吴姓也有3500年的历史。

第四支出自姬姓。产生于周初,也称周族姬姓吴,是吴姓中最重要的组成,影响最久远,人丁最兴旺。商末周文王之祖父古公亶父封长子太伯于陕西陇县的吴岳,封次子仲雍于陕西武功西的雍原。不久太伯与仲雍率领周族姬姓吴氏族一起出奔荆蛮,进陕西秦岭南之商县,穿湖北人湖南衡山,经江西清江吴城,渡永修,沿长江而下吴氏简介,迁江苏江宁、镇江,涉常熟,历经四代最终到达江苏无锡东的梅里。仲雍之曾孙周章建立吴国,亦称句吴。公元前585年,寿梦正式称吴王。春秋后期,吴国曾一度攻破楚国,北上与晋国争霸,称雄于东南。公元前473年灭于越国,吴国的子孙遂以吴为氏。这支吴姓主要活动于华东一带,随后向中原、华北和华南发展壮大,也有2600年的历史。

秦汉时期,吴姓主要活动于江苏、江西、安徽一带。其中一支北上山东,西进山西,南回湖北,后又返江西。汉初,吴芮被封长沙王,他的后代在湖广和中原地区形成了吴姓的重要望族;到了魏晋时期,由于长沙太守孙坚的夫人是江南吴氏,其子孙策和孙权在江东建立吴国,吴姓在江浙地区更是快速发展。唐朝是吴姓在南方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唐初吴姓已进入了四川。随后由江西南部进入福建和两广。唐朝中叶,吴姓的足迹已踏上了越南,在越南建立了“吴朝”。从此,吴姓群体在南方的发展更为迅速,当代两广地区吴姓人丁兴旺与越南的“吴朝”的建立有直接的关系。直到元朝,吴姓才首次进入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吴姓大约有1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2%,为宋朝第八大姓。吴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吴姓总人口的1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安徽、江西、浙江、山东、福建,这六省吴姓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江苏、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5%。全国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吴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吴姓大约有23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七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吴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吴姓人口总增加率为35%,净增加了60万。浙江为吴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吴姓总人口的19.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江苏、福建四省,大约居住了61%的吴姓人口。其次分布于广东和安徽二省,又集中了16%。宋元明期间,吴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和四川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皖、闽粤两大块吴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吴姓的人口2400多万,为全国第十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93%。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34%,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江西、河南八省,又集中了41%。广东居住了吴姓总人口的8.5%,为吴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华南、华东、川鄂贵湘三大吴姓分布区。

吴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粤琼桂、闽台赣浙、贵湘大部、苏皖南部、重庆东南,吴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2.4%以上,最高可达5%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7%,居住了大约56.3%的吴姓人口。在川云、重庆大部、湖北、湖南东部、苏皖北部、山东、陕豫南部、宁夏、甘肃中部、青海东部、河北东部、天津、内蒙古中部和东南部、辽宁大部、黑龙江东部,吴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1.2%—2.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8.5%;其他地区,居住了大约34.2%的吴姓人口。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吴姓历代名人805名,占总名人数的1.7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七位;吴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28%吴氏简介,排在第十三位;吴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2.55%,排在第七位;吴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3.16%,排在第五位。

发祥于江南的我国著名吴姓,地灵人杰,名人不绝于史。战国楚国名将吴起;秦朝农民起义军领袖吴广;西汉长沙王吴芮;东汉舞阳侯吴汉;三国魏文学家吴质;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唐朝画家吴道子,史学家吴兢;五代后晋名将吴峦;南宋名将吴玠、吴璘,大臣吴潜;明朝小说家吴承恩,画家吴伟,医家吴又可;清朝平西王吴三桂,医家吴鞠通、吴尚先,植物学家吴其溶,小说家吴敬梓,篆刻和书画家吴熙载,画家吴历、吴友如,金石和文字学家吴大澄;民国北洋军阀吴佩孚;当代画家吴昌硕,考古学家吴金鼎,人类学家吴泽霖,历史学家吴晗,物理学家吴有训、吴健雄,数学家吴文俊,语言学家吴文祺,社会学家吴文藻,林学家吴中伦。

吴奇隆、吴秀波、吴亦凡、吴尊、吴宗宪、吴彦祖、吴克群、吴镇宇、吴庚霖(炎亚纶)、吴宇森、吴俊余、吴庚霖、吴业坤、吴家乐、吴云甫、吴卓羲、吴启华、吴孟达、吴超、吴建豪、丹尼斯·吴、吴越、吴嘉龙、吴浩康、吴大维。

吴昕、吴君如、吴佩慈、吴辰君、吴倩莲、吴小莉、吴雯静(安以轩)、吴迎春、吴晓敏、吴绮莉、吴佩珊、吴淑敏。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吴姓起源及简介姓吴的名人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多百家姓内容请点击》》百家姓起源大全

文章由天气网万年历频道()原创,禁止转载!

三、吴姓十大名人

吴承恩(约1500年-1583年),男,字汝忠,号射阳。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人。祖籍安徽,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西游记》的作者。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

2.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永隆元年),卒于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后。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3.吴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辅佐楚悼王主持变法。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因变法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著作有《吴子兵法》,传于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4.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5.吴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祖籍浙江温州。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移居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出身缙绅世家,幼年聪颖,善于记诵。早年生活豪纵,初入学为生员,后屡困科场,家业衰落,经历世态炎凉之苦。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晚年研究经学,穷困以终。精熟《文选》,工诗词散文,诗赋援笔立成。著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

6.吴广(?~公元前208年),字叔,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作为屯长押解犯人戍守渔阳郡。行至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达,坐罪当死。于是,带领戍卒起义,提出"伐无道,诛暴秦"口号,拥立陈涉为将军,自领都尉,借用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抗秦朝。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带兵围攻荥阳,屡攻不下,为部将田臧所害。

7.吴勉(1334~1385),男,侗族,元末明初五开洞(今贵州省黎平县中潮镇上黄村兰洞寨)人,明朝官方篾称"吴面儿"。

8.吴趼人(1866-1910),原名宝震,又名沃尧,清代谴责小说家,字小允,又字茧人,后改趼人。广东南海(佛山)人,号沃尧,出生于北京,因居佛山镇,在佛山度过青少年时代,自称我佛山人。以此为笔名,写了大量的小说、寓言和杂文,名声大噪,成为近代"谴责小说"的巨子。清末(近代)小说家。活跃在清代文学时期,代表作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九命奇冤》等。

9.吴昌硕(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厉良玉、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10.吴其浚(1789- 1847),字季深,一字瀹斋,号吉兰,别号"雩娄农",植物学家,博物学家,河南省固始县城关人,嘉庆二十二年状元(1817年),官授翰林院修撰。为清代河南省唯一的状元。在植物学、农学、医药学、矿业、水利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曾任兵部左侍郎,户部右侍郎,湖广总督,云贵总督,湖南、浙江、云南、福建、山西巡抚等职。

完结,有喜欢的朋友请收藏本站。

点赞(17)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